【国君金工】加息或近尾声,关注医药投资机会——平安港股医药ETF投资价值分析
核
心
观
点
导读:长期来看,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近期来看,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利好创新药估值提升,相关板块存在投资机会,平安港股医药ETF值得关注。
港股医药的成分股数量集中于中小市值和制药行业。市值分布方面,港股医药成分股共83支,总市值小于500亿的股票数量达64支。行业分布方面,成分股权重和数量集中于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商业行业权重总和达76%,其中生物制品行业权重达40%,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服务行业的成分股数量总和达到51支。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更多医药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逐年提升,至2022年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到14.9%。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亦不断上行。另一方面,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带动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不断上升,医保收入与支出增速近期亦反弹,为医药发展带来资金供给。此外,我国卫生支出占比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上升空间仍存。
近期来看,医药创新板块存在投资机会: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药创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兼顾医疗与创新的创新药行业,在2023年或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2022年7月13日,北京医保局发布文件《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针对创新性药品、医疗器械及诊疗项目提供支付端的政策支持。
(2)医保谈判成功率提高,创新药品降价幅度较为温和。从2022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来看,总体成功率达82.3%。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总的来说,医保谈判成功率得以提高,药品降价幅度较温和。
(3)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利好创新药估值提升。一是虽然年初以来美国经济数据强于预期,但硅谷银行事件亦使得加息预期降温,两者可能“功过相抵”;二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3月加息落地当日,美债收益率不升反降,或说明资本市场仍有较为强烈的经济衰退预期。
平安港股医药ETF代码为159718,其跟踪指数为港股医药指数,根据上述分析,该指数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建议投资者关注。
风险提示:结论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环境可能发生改变;港股医药ETF为股票型产品,大盘下跌可能带动其净值下跌。
壹
港股医药指数介绍与透视
1.1. 指数编制方案
平安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ETF(159718,简称:港股医药ETF)的跟踪标的指数为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代码930965,简称HKC医药C,下文称“港股医药”)。
港股医药指数为中证港股通行业综合指数系列中对应医药行业的指数,反映港股通公司中不同行业证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发布于2017年6月23日,基日为2014年11月14日。
1.2. 成分分布
1.1. 是首个表征北交所整体表现的指数
1.1. 是首个表征北交所整体表现的指数
1.1. 是首个表征北交所整体表现的指数
1.1. 是首个表征北交所整体表现的指数
港股医药的成分股数量集中于中小市值。数量上来看,截至2023年2月28日,港股医药成分股共83支,总市值小于500亿的股票数量达64支。权重上来看,总市值小于500亿的股票权重达40%。
港股医药成分股权重和数量均集中于医药生物一级行业。指数共83支成分股中有80支被分类为申万医药生物一级行业,在美容护理和综合行业中各有1支。医药生物行业中的权重达98%。
细分到二级行业来看,成分股权重和数量集中于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商业行业权重总和达76%,其中生物制品行业权重达40%。数量上来看,成分股集中于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服务,三者数量总和达到51支。
细分到三级行业来看,成分股权重和数量集中于其他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和医疗耗材。其他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和互联网药店行业权重总和达76%,其中其他生物制品行业权重达39%。数量上来看,成分股集中于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和医疗耗材,三者数量总和达到45支。
指数前十大重仓股权重和达到52%,集中度较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权重总和达52%,集中度较高。其中前五大权重股为百济神州、药明生物、石药集团、京东健康和信达生物,权重和达38%。前十大权重股中,有3支位于生物制品行业,2支位于化学制药行业,3支位于医药商业行业,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行业各一支。
贰
港股医药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2.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更多医药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逐年提升,至2022年达到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到14.9%。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亦不断上行,2020年我国女子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男子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老龄人口是医药消费的主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带来更多医药需求,从而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
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带动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不断上升,为医药发展带来资金供给。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维持为正,带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不断上升。2021年,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2521元。
医保收入与支出增速近期反弹,医药资金回暖。医保支出是我国医药行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受疫情影响,医保支出增速在2022年2月转负。但近期观察到,医保支出增速在2022年10月重新转正,并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开,于2023年1月高增,同比达20.97%,出现明显反弹迹象。医保支出的反弹将带来医药行业资金回暖。
我国卫生支出占比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大约7%左右,而美国达到18%,日本达到11%。就空间而言,我国卫生支出占比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发展前景广阔。就趋势而言,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亦逐年上升。
2.2.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温和,加息或近尾声带来估值提升
创新药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我们常常将创新药与仿制药进行比较。一方面,创新药要求原创并往往取得专利保护;仿制药则往往是等原研的创新药过了专利保护期之后进行仿制。另一方面,创新药的研发要求与标准较为严格,且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进行评价;而仿制药只需要对比其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即通过一致性评价。
国家政策支持医药创新。医疗行业方面,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深入推进和努力普及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方面,并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兼顾医疗与创新的创新药行业,在2023年或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近期来看,2022年7月11日,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新增价格项目着力支持基于临床价值的医疗技术创新”,加大对医疗创新的支持。2022年7月13日,北京医保局发布文件《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付费工作,针对创新性药品、医疗器械及诊疗项目提供支付端的政策支持。
医保谈判成功率提高,创新药品降价幅度较为温和。为了降低老百姓的用药成本,国家对仿制药采取集采政策,对创新药则采取医保谈判。两者区别在于,集采的药品市场往往较为成熟,在规模效应与竞争效应下,降价幅度剧烈;而针对有专利的创新药采取谈判的方式,降价往往较为温和,且纳入医保目录有利于创新药放量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2023年1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从谈判和竞价情况看,147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和竞价(含原目录内药品续约谈判),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总体成功率达82.3%。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医保谈判成功率提高,药品降价幅度较温和,创新药进入医保较为积极。
辉瑞收购抗癌药物公司Seagen,为ADC领域创新药研发带来增量资金。由于创新药的研发难度与需要大量临床实验,创新药公司要想加快产品的研发成功率与提前产品的上市时间从而率先完成布局,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23年3月13日,辉瑞公司发文称,公司将以每股229美元现金价格收购Seagen,该企业总价值约为430亿美元。作为具备强大实力的制药公司,辉瑞公司的加入将为ADC领域创新药研发带来增量资金。
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利好创新药估值提升。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BP,总体符合市场在2022年12月的预期。美联储的加息或已接近尾声,一是虽然年初以来美国经济数据强于预期,但硅谷银行事件亦使得加息预期降温,两者可能“功过相抵”;二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加息落地当日,美债收益率不升反降,说明资本市场或仍有较为强烈的经济衰退预期。作为高研发的成长行业,创新药估值与远期收益率较为相关,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或将有利于创新药估值提升。
2.3.指数估值处于低位
估值方面,港股医药指数市净率目前处于2020年至今的较低水平,具备较厚的估值安全垫。
近期来看,指数市盈率自2022年10月以来处于上升态势,估值有望边际抬升。
2.4. 指数历史表现优异
指数历史表现优异,且具备较强的弹性。2016年以来,港股医药跑赢三大宽基指数(恒生指数、沪深300和中证500),年化收益率达2.3%,夏普比率为0.07。此外,我们可以观察到港股医药指数具备较强的弹性,以2015年12月31日为基点,指数曾在2021年6月达到2.6倍的净值,远高于三大宽基指数。
叁
港股医药ETF
3.1.产品概况
平安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ETF代码为159718,其跟踪标的指数为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根据上文的分析,该指数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3.2.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介绍
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作为中国平安集团旗下成员,是中国平安"保险、银行、投资"综合金融业务架构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中国平安投资系列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专业投资服务的资产管理机构,平安大华坚信"研究创造价值",建立并不断完善投研一体化平台和风险控制体系,以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石,同时把握安全边际、恪守投资边界,实现专业组合投资。
基金经理成钧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曾任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2月加入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8年11月更名为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资产配置事业部ETF指数部指数投资总监。近期经历为:2021年9月起任平安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9月起任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12月起任平安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12月起任平安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3月起任平安上海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成钧先生历任管理基金数为19只,在任管理基金数为14只,在管基金总规模97亿元,具有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
肆
风险提示
结论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环境可能发生改变;港股医药ETF为股票型产品,大盘下跌可能带动其净值下跌。
详细报告请查看2023/03/25发布的国泰君安金融工程数量化专题报告《加息或近尾声,关注医药投资机会——平安港股医药ETF投资价值分析》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Allin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