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红利—博时成渝经济圈ETF投资价值分析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区位优势突出。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川渝两地还整合优势产业,立足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渝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提速增量
根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2023年两省市共同实施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项目数量较2021年的67个、2022年的160个有大幅提高。
成渝经济圈指数汇聚双城经济圈优质公司
成渝经济圈指数(指数代码: 931695)汇聚了川渝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100家优秀上市公司,由四川发展、重庆渝富发起定制、博时基金参与研究,中证指数公司编制。
成渝经济圈指数具有大消费+大科技的行业特征,消费、医药等行业占比较高,电力设备、汽车等代表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也占有较高权重。
成渝经济圈ETF分享成渝经济圈发展红利
成渝经济圈战略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2016年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
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根据规划纲要,经济圈建设分两步走。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9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包括了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包括了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占全国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比重为30.2%。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9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水平10.3个百分点。
成渝地区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双核”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两座中心城市还有差距,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根据规划纲要,应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成渝经济圈区位优势突出、经济总量高、增长潜力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2021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同时指出,“加快构建6条主轴。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联系”。“加快构建7条走廊。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的辐射作用”。
当前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宜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川渝段、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铁路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川渝地区成为了全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区域。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 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点线协调、衔接高效的枢纽“零换乘”。有力支撑沿江货运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4%;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与全国持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增加值6469.55亿元,占全国的7.3%,比上年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9890.58亿元,占全国的6.2%,比上年增长3.8%,与全国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41227.86亿元,占全国的6.5%,比上年增长2.2%。
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川渝两地还整合优势产业,立足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489家、总数增至1.1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44%。
川渝两地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60.1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8%。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重大项目起到牵引带动作用。
根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2023年两省市共同实施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项目数量较2021年的67个、2022年的160个均有大幅提高。
248个重大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
其中,现代基础设施领域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最多,项目数达90个,总投资达2.38万亿元;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81个、总投资5862亿元;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7个、总投资671.7亿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21个、总投资1052.6亿元;生态屏障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340.3亿元;对外开放项目6个、总投资228.6亿元;公共服务项目10个、总投资567.2亿元。
项目分布还有全域协同联动的特点,以四川为例,涉及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项目分别为105个、45个、33个、3个、5个。其中,涉及内江、达州的项目各有16个,数量仅次于成都。
2023年上半年, 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53.4亿元;前9个月,完成投资2853.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超时序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80个重大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各类重大项目中,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前9月完成投资1719.7亿元,占248个项目完成投资比重超60%,年度投资完成率78.1%。
现代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前9月完成投资75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94.5%,较前8月提高10.8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前9月完成投资238.3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7.8%。
对外开放、公共服务16个项目全部开工。前9月完成投资135.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14.5%。
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对两地经济发展形成重要牵引和促进作用。
在经济总量上,2023年上半年川渝两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46.96亿元,占全国比重7.12%。在重点产业方面,2022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2.6万亿元,汽车产量318万辆,装备制造和消费品产业产值规模均在万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四川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4%;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规上工业增速7.3个百分点,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势头强劲。
成渝经济圈指数汇聚成渝双城经济圈优质上市公司
四川、重庆两地有丰富的上市公司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为反映成渝地区上市公司整体表现,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定制,博时基金参与研究,中证指数公司编制,多方共同打造的指数——中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指数,已于2021年4月29日正式发布,指数的发布为市场提供了能够充分分享区域经济发展红利的投资标的。
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月挂牌成立,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投融资和资产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地方国有独资综合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并于2019年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唯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单位。
博时基金是国内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23年9月30日,博时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逾14570亿元人民币。
中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指数(指数简称:成渝经济圈,指数代码:931695),汇聚了川渝地区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的100家优秀上市公司。
成渝经济圈指数的选股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1) 选取在四川省或重庆市注册,以及在上述区域有重大投资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2)在得到的待选样本中分别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ROE(TTM)和营业收入(TTM)同比增速由高到低排名,并将上述排名以 40%、40%、20%的权重求和得到综合得分;
(3)选择综合得分最高的前100只证券。
成渝经济圈指数具有大消费+大科技的行业特征,消费、医药等行业占比较高,电力设备、汽车等代表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也占有较高权重。
成渝经济圈指数中权重占比最高的前5个行业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有色金属、汽车,权重分别为21.08%、13.00%、10.00%、8.72%、7.21%。行业分布体现了川渝两地的人口规模、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等特点。
分享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红利—博时成渝经济圈 ETF
成渝经济圈指数由多方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并由博时基金发行ETF产品,既支持了成渝上市公司发展,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红利的便捷投资工具。
博时成渝经济圈 ETF(基金代码:159623)紧密跟踪成渝经济圈指数,投资于成渝经济圈指数成分股和备选成分股的资产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且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不超过基金股票资产的10%。
博时成渝经济圈 ETF最新资产规模为32.20亿元。
博时成渝经济圈 ETF的基金经理为尹浩先生。
尹浩先生,硕士。2012年起先后在华宝证券、国金证券工作。2015 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高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兼基金经理助理、上证超级大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9年10月11日-2023年3月8日)、博时上证超级大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2019年10月11日-2023年3月8日)的基金经理。现任博时创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2019年10月11日—至今)、博时创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9年10月11日—至今)、博时中证5G产业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3月27日—至今)、博时中证新能源汽车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12月10日—至今)、博时中证智能消费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12月30日—至今)、博时中证5G产业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2021年7月14日—至今)、博时中证新能源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7月15日—至今)、博时中证科创创业 50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8月19日—至今)、博时中证金融科技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9月24日—至今)、博时中证科创创业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2021年11月30日—至今)、博时国证龙头家电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12月13日—至今)、博时中证湖北新旧动能转换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12月29日—至今)、博时中证全指电力公用事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2 年7月1日—至今)、博时中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8月15日—至今)、博时中证全指电力公用事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2023年1月6日—至今)的基金经理。
风险提示
本报告对于基金产品、指数的研究分析均基于历史公开信息,可能受指数样本股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偏差;指数未来表现受到宏观环境、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华西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