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清净:谁还在关心四季报?
对公募基金来说,国内与海外最大的差别在于从业年限较短。
大部分基金经理在市场中浸润的时间还比不上股票江湖的大V。
再加上A股开市时间本来就短,基本上每次牛市和每次熊市的成因和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了我们可以用来“刻舟求剑”的“舟”,本身就很有限。
2018年虽说对基本面感到悲观,但就跌了一年,咬咬牙过去了;
2011-2013年调整时间虽然长,但经济增速依然很快,大家对未来不迷茫。
而这波熊市,调整时间长,调整深度大,对经济的预期又比较谨慎,可以说是之前每次熊市都没有过的经历。
基民在挣扎,基金经理其实也在思考新的投资范式。
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们一起承受。
2023年包括现在,市场整体是很魔幻的。
大成徐彦说“一些神奇的概念像魔法一样出现,以致于只有靠魔法才能把握,而另一些原本古朴的概念,竟然也开始渐渐魔幻起来。”
经济预期不够乐观,导致各式各样的主题炒作搭配盛行,也给原本简单的低估值、高股息赋予了“日渐主题化”的色彩。
这些机会不好抓,而有基本面支撑的权重股的杀估值、杀业绩甚至杀逻辑,让绝大部分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处境越发尴尬,出现了去年全A一半以上的股票在涨,但偏股基金爆亏14%的惨剧。
过去大家给成长股高估值,是相信未来有现金流能够折现,未来的盈利十分乐观。
但现在大家抛弃成长股,是觉得“未来现金流的两鸟在林,不如当期现金流的一鸟在手”。
正如张坤所言,“或许暗示市场不再认可这些公司的成长性,反而预期一些公司会成为价值陷阱。”
在这个环境下,一方面大家对主动权益很失望;一方面对如何合理地介入主动权益很难拿捏。
对于前者,银华李晓星这样写道——
“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主动基金累计的超额收益是不低的。
诚然,随着市场参与者的越来越成熟,主动基金的超额也会逐步下降,但我们认为,22年、23年以来连续两年的跑输,更多的是在对2019-2021年大幅超额的均值回归。
主动权益的超额一般是出现在大的行业盈利周期向上的阶段,比如2013-2015年的TMT,2017-2020年的消费升级,2020-2022年的新能源。”
说穿了,主动权益的超额也是有周期的,在一个牛逼的基本面大爆发的增量主线行情中,主动权益可以卷信息密度,卷研究深度,然后在业绩上大有作为。
但主题投资盛行、景气主线缺失,主动权益的灵敏度远弱于游资、量化,也就容易变成其他人的血包。
就算主动产品苟住了正收益,但因为投资者没法准确权衡基金经理的业绩持续时间和收益来源,很可能在错误的时间申购,最终选对了产品但肉没吃到,反而挨了揍。
这就像大成徐彦所说的“基金跑赢了基准,但连续第二个季度下跌;全年苟且取得了正收益,但年中的申购却最终亏损。”
主动权益的投资,的确很难很难。
2023年,是国内投资者第一次这么用力的研究海外。
曾经我们给国内企业的对标对象就是美股,所以阿里是亚马逊,腾讯是脸书,招商银行是富国银行,茅台是可口可乐。
认为可见的将来,我们也会像拥有美股这样的市场。
但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全世界只有一个美股,并且不论估值、股东回报,还是市场生态。
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复现美股。
就像大成刘旭在四季报写下——中国现在很多竞争力清晰的大公司,如果静态的看估值水平,确实比美股相对应的标的要便宜,从而得出有吸引力的结论。
但两个显著的风险却是“从股东回报的角度看,这些中国大公司的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家受到人性的驱动往往还有在不同领域资本开支的冲动,而不是进行充分的股东回报;并且美股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如果参考其他发达资本市场的市净率会发现,当下中国,日本,欧洲大体上在接近水平上。”
虽然跟美股比我们现在确实便宜,但和其他市场比也真的没有太多估值优势。
所以,对“全球配置”为根本出发点的外资来说,A股只是配置的一环,很难获得资金持续的偏爱。
这是事实,只有看清了现实,认清了自己,才好做出更合适的价值判断。
随着我们从高成长经济体降速,最直接的影响一定是越来越多“成长股”的消失。
睿远赵枫也认可“在一定阶段内盈利复合增长超过名义GDP增速一倍的企业数量大约会占整体上市公司数量的10%左右,如果未来名义GDP增长中枢在5%,那么意味着同期盈利复合增速超过10%的公司已经是成长公司中的佼佼者。反观价值股,如果股息率能够达到7%左右,同时伴随一个小个数的盈利增长,那么投资者的回报也能达到10%左右。在接近的预期回报率下,相对于二鸟在林的成长股,一鸟在手的价值股似乎更有吸引力。”
红利我们是认可的,高股息现金流的逻辑,我们也是接受的。
关键问题是A股盛行的主题炒作,是不是放大了红利尤其是部分顺周期品的“优点”,而忽视了周期品的波动。
继三季度首次提示红利风格的风险之后,易方达的杨嘉文继续知行合一。
在风格上,关注红利因子过去三年获得较大超额收益后的风险,特别是行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运行高度相关的板块。
这两天红利低波也在释放风险,我觉得红利策略的波动,其实值得大家思考。
但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的博弈风格,而是以红利策略为选股标准去挑选竞争格局稳定,现金流充裕的公司,那么自下而上的高股息个股,毫无疑问是一座富矿,是值得大家来挖掘的。
广发均衡增长的冯汉杰认为,既然要“投资红利类公司,那么标准就是对其提供的包含股息率在内的综合回报是否感到满意,而非其是否有资本利得的回报空间。”
说白了,看得是每年分红有多少个点,而不是短期股价能涨多少个点。
这是一种绝对收益思维,股价弹性不是投红利的人该考虑的事。
假如一家公司股息率是10%,那么能拿到10%我接不接受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红利风格是否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
“在本基金目前的组合中,依然持有部分类似红利的稳健标的,当然也包括其他标的,都是出于对个体隐含回报的判断,而非对任何风格或行业的判断。”
不博弈,不押注,不轮动,纯粹从个股回报的逻辑出发,假如没有二级市场纷扰的股价,我们就是去投资实体企业,那每年看得是什么?就是分红。
其实,这也是一种单纯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价值投资思维。
价值投资这个词,近几年被A股玩坏了。
但我始终觉得不管在哪个市场环境里,买能赚钱、赚真钱、愿意真金白银分红的公司,结果都不会太差。
每个投资人对市场的理解不一样,打法当然也不一样,有人跟随市场,有人坚守自我,但归根结底,“价不价投”不重要,能自洽、能赚钱就好。
除了红利,去年北交所、微盘股也表现亮眼。
一些基本面无甚依托的公司大放异彩,代表市场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改变。
用嘉实精选平衡的董福焱的话说,“似乎市场在新的维度下重新寻找定价体系。毕竟‘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当旧的意义之网黯然退去,新的意义之网也就应运而生。定价之锚的切换本质是交易环境、活跃资金性质的变换,在操作上,有必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
曾经,在基金重仓股的贝塔行情里,外资+公募掌握了资金的边际定价权,所以公募重仓股就是市场的主线,并且行情走得很长。
而现在掌握定价权的是游资,市场轮动明显加速。
董福焱的精选平衡是平衡型基金,产品对回撤的要求本身就更高,所以他的思路绝不能是死扛,也就变成了做右侧、严格执行交易纪律止盈止损,对市场冷暖的转折保持更高的敏感度。
但不同体量的基金经理,能选择的打法注定也是不同的。
在这几年的逆风局市场环境里,百亿大基金明显更“固执”。
他们能选择的,或许也只能是在自己笃定的方向上继续坚守。
张坤继续坚持他的高质量选股,享受前几年的估值溢价,也承受现在的杀估值。
只好寄希望于远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够逐年上升,中国能够成功迈入中等发达国家,那么这些公司的长期成长性依然具备。”
刘格菘继续坚持等待光伏组件的产能出清,对光伏说一句保持乐观。
风光过,也低落过。
这几年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无处不在的均值回归。
不管是金融投资还是实体经营,在贝塔向上时过于激进和乐观,把整个行业贝塔的力量归因给自己。
当潮水落去,发现全都在裸泳。
行情很难熬,但日子总得一天天去熬。
未来,基金投资肯定是有前途的,但丰富的是工具和策略,出圈的是基金公司大平台和团队。
基金经理的出清,或者是伪阿尔法的出清,肯定是会来的。
这里用中泰资管姜诚的季报做个结尾吧——
“真正的α是稀缺的,多数被市场认为是α的,经时间检验后往往是披着α外衣的β。
所以,我们对未知的未来时刻保持敬畏,时刻跟自己较劲,时刻判断自己的判断,希望借助勤奋的挖掘和低廉价格的保护,能获得长期合宜的回报。”
无需重复添加,已经有北落微信,直接私聊领取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韭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