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跃峰:创新药板块否极泰来,配置性价比凸显
谭跃峰:创新药2023年的走势,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月8号医保谈判政策落地。我们去看落地的细节,当时我们反复地强调简易续约规则,我们觉得是对创新药的一个利好。但是后来1月8号医保谈判落地之后,其实不只是简易续约规则落地,还有现场谈判的那个降价幅度也是比之前预期的要温和。大家看到从1月8号之前一直到1月底,整个创新药板块带动CXO板块,都有一波比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一波比较大幅度上涨之后,肯定有投资者觉得要获利了结离场,因此开始对股价有压力,这是一个方面。
谭跃峰:医药的政策确实非常多,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个。不过总体来看,整个医药行业政策上的利空基本上已经消除了,或者说大家已经不预期再有那么大的利空出现了。
我先把过去一段时间的政策变化给大家分享一下:3月31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关于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的规范。这个规范里面虽然有一些内容有所争议,但是方向很明确,对于一些特殊的用药,比如说儿童专用的创新药、罕见病的创新药,还有纳入突破性治疗的药物,这些创新药的上市申请要缩短审批流程,要求审批沟通交流的时限不超过30天。这个事情对于部分的创新药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因为审批的时间加快了。药物可以抢先上市,一是为患者提供福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盈利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也是更快的一个保证。对于创新药板块,要看前后政策的延续性。这个政策发布之前,比较大的一个政策是2021年6月份对于创新药的单臂试验这么一个政策。当时国家针对与创新药太多扎堆于肿瘤领域、太多扎堆于单一靶点的情况,就做了一个规定,规定如果同质化比较强的话,就不要在同一个赛道上扎堆投入太多的研发。因为患者的种类是很多的,疾病也是很多的,国家希望能够引导产业健康的发展。当时出了这个规定之后,再叠加上2021年6月份美国加息导致的资金边际变化,创新药有了一大波的下跌。当时大家就觉得,2015年国家那么扶持创新药,有了那么快的发展,可以说从0到1的发展。到2021年这个政策就发生变化了吗?再加上2019年政策扶持中药,大家就会产生疑问。2023年3月底的这个政策就会让大家心里会边际乐观一点。其实政策的初衷一直没有变化,政策的初衷一直都是希望能够做我们国家好的创新药,能够更好地给患者提供福利。因为我们以前也提过,创新药和仿制药差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能够早点得到最新技术,肯定对于人民的福祉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谭跃峰:创新药国际化应当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一个药物分子的临床价值,在分子设计成型然后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就已经基本确定。要想将临床价值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商业价值,则需要在尽可能多的市场中实现商业化放量。但是商业化方面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内的商业化,另一个是国外的商业化。
国内的商业化很简单,就是能够在国内获批去销售。当然,单个企业去销售推广这个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进医保,这其实是一个能够让销量放量的一个方法。所以对于国内的创新药企来说,做商业化和进医保,都是业绩能够落地非常重要的方向,我们都会去关注这些维度。
高鹏:在历经了近两年的估值调整后,当前如果要投资创新药板块是否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谭跃峰: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市场情况。整个医药的行情可以说是从2022年9月底就开始了,当时我们也是给大家做了很多提醒,因为去年是属于政策的一个边际回暖。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无论从集采还是医保谈判,大家都是谈集采色变。但是从去年9月底开始,就有医疗器械的一些边际回暖的政策出来。到了9月底10月初的时候,逐渐开始有药品的边际回暖的一些政策。整个医药板块在2022年9月的时候,已经是达到了估值非常低的一个位置。最近三年或者最近五年,医药板块估值最低的点是2019年1月初的那个估值点,去年9月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2019年初的最低点位。那个时候医药板块估值很便宜,再叠加政策的边际回暖,确实医药板块就开始了一波估值修复。先是医疗器械然后是药品,后来疫情放开了再加上也有政策的扶持,所以整个医药板块从去年9月底开始反弹。
在政策回暖的大背景下,估值体系往下走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政策已经边际回暖了,再回到去年9月底估值的概率,至少在今年来说是非常低的。再去看今年回调之后,到底回调了多少。大家都知道,股价是围绕着价值中枢上下波动的,当情绪比较悲观的时候,很可能就跌到股指中枢的下端。情绪很乐观的时候,可能又涨上去了。我们看到今年创新药在2月份到3月份回调的阶段,创新药往下的空间最低也只是到了去年底的水平,这已经是中枢在往下了。所以我认为随着政策面的回暖,包括1月8号医保谈判的温和,整体创新药还是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的。所以3月回调后也出现了估值的一个修复行情。
高鹏:我们展望未来板块的发展空间,创新药板块后续估值向上抬升的空间如何?
谭跃峰:向上空间的话,我觉得对于创新药来说,还是希望大家有宏观的视角。对创新药单个品种来说,是一个周期性品种,一种药可以畅销一段时间,也可以畅销好多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甚至畅销的后半期,很可能就会被其他的药所替代了。尤其是像肿瘤用药,因为技术不断的更新迭代,后面很可能出现新的药。我们现在处于新技术的创新药马上批量上市的阶段,从单个品种的阶段上来看,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我们期待创新药单个品种能够商业化,商业化之后这些创新药品种才能够卖出去,进而业绩兑现。创新药品种的商业化进程,后续会给企业带来业绩,也会给企业带来估值提升。
此外我觉得也要看到一些变化,因为我们在新技术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品种。比如ADC领域,我们的水平已经能和国际上一些药企进行博弈了。在ADC领域去年有非常多的产品授权,整个2022年大概有50+的产品授权,有些单个产品的授权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的价格水平。无论是从产品的授权单价还是从整个产品授权的数量来说,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国内资深的创新药企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在新技术领域,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也是比较小的,只是我们在老的技术领域,因为起步晚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大家要往前看,因为医药技术也是不断更新迭代的。我们还是要去看新技术领域,这对于我们创新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竞争赛道,并且在这些赛道上也显现出了我们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能力。我对于创新药企的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落地还是有信心的,随着这些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落地,一定会带来相关的创新药企业绩的提升和估值的提升,股价自然也会上涨。
高鹏:大家都知道创新药属于相对高风险的品种,那么投资创新药是采用定投还是逢低加仓呢?
谭跃峰:关于定投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以前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建议投资者定投,就定时、定量投资。但是后来无论是投资者认识还是我们的投资者教育都有了演进,所谓的逢低加仓我认为跟定投是一个道理。你投资的时限是定时的还是不定时的,要根据走势来判断,或者说估值的高低来判断,还是根据你的固定的时间段来的呢?其实没必要去设限。根本的原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一定要分批地进行做投资来降低成本,也可以分批地进行兑现收益,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做组合投资。尤其是在创新药上面,因为创新药研发的时候很可能不确定性非常高,对于单个个股单个产品来说,有可能就像开盲盒。我们建议投资者能够做多个股票的组合投资,进行分批投资。
高鹏:关于您提到的组合投资,我知道银华有管理一只创新药ETF基金,它跟踪的是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这个指数有什么特点?
谭跃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是由创新药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以及跟创新药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所组成。创新药占比较高,我们有两个筛选标准:首先是研发投入比较高,其次是创新药方面的销售占比较高,这两个方面都是可以的,我们会把它选作创新药占比高的创新药公司。创新药产业链相关的公司,主要是CXO,可以分为CRO和CDMO,它们是为创新药的研发来做外包的一些公司。包括CRO里面有临床前的分子筛选,包括这个药物到底会不会有安全评价的东西,以及老鼠实验猴子实验等。甚至于到了后面做的人的临床实验,我需要一定的药品生产出来,给临床实验使用的CDMO的这些企业,CXO整个产业链是创新药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我们指数包含的这几个部分对于整个创新药领域是非常完备的一个包含。
高鹏: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创新药板块是否有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谭跃峰:首先是政策上,我们看到大方向上是引导药企着重新药的研发。在供给端上,随着政策方向的改变、居民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早先仿制药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医药企业只有加大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实现药物更优的治疗效果,才能获得国家药审的青睐,在日渐内卷的市场中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另外在需求端上,各级政府也在加快医院引入。2022年11月,上海市政策措施中提到要加快创新药产品入院使用,要求市级医院落实将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应配尽配,预算单列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这极大地支持了创新药销售放量。
(全文结束)
(纪要整理:陈楠,王菁)
做「开源」的量化研究
to be a quant,to be open-minded.
更多交流,欢迎联系:
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团队 | 魏建榕 张翔 傅开波 高鹏 苏俊豪 胡亮勇 王志豪 盛少成 苏良 何申昊
end
团队介绍
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团队,致力于提供「原创、深度、讲逻辑、可验证」的量化研究。团队负责人:魏建榕,开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金融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复旦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浙江大学金融硕士校外导师、复旦大学金融专硕校外导师。专注量化投资研究10余年,在实证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代表研报《蜘蛛网CTA策略》系列、《高频选股因子》系列、《因子切割论》系列,在业内有强烈反响。2016年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6名、金牛分析师第5名、水晶球分析师第6名、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第5名。团队成员:魏建榕/张翔/傅开波/高鹏/苏俊豪/胡亮勇/王志豪/盛少成/苏良/何申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榕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