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城中村改造:缘由、体量及影响——《见微知著》系列第十二篇(高瑞东/刘星辰/杨康)
点击上方“光大证券研究”可以订阅哦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摘要
核心观点:
近期国常会及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相较于此前大规模棚改,本轮城中村改造侧重于优化房地产和土地要素供给结构,强调用于保障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拉动明显偏弱,更多利好基建、消费等领域。
从体量上看,预计在5-7年建设周期下,城中村改造年均投资额为6300-8900亿元,考虑到本轮城中村改造以社会资本为主体,预计每年撬动的信贷资金为5000-7000亿元左右。从节奏上看,当前处在政策发力初期,考虑到城中村改造涉及环节较多,包括村民搬迁、土地征收、城市功能和用地资源规划,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资金体量较大,短期对市场而言更多为提振预期,中长期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
中央为何提出“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是“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的组成部分,属于盘活存量资源、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方式。今年7月,国常会、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城中村改造。具体来说,本轮城中村改造有以下几个要点:1)改造范围:面向21个超大特大城市;2)建设方式: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分类改造。由于城中村改造针对的是集体土地,还涉及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净地出让等情况;3)实施主体: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4)资金来源:提出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预计社会资本起到主体作用;5)建设用途:重点提出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从各地情况看,除用于保障房建设外,社区、学校、公园等公共基础建设、以及产业园区建设均有涉及。
本轮“城中村改造”有何不同?
实施目的:与棚改不同的是,城中村改造侧重于对房地产和土地要素供给侧的优化,各地更加重点通过盘活低效存量用地资源、调整部分用地规划,增加保障房供给、公共基础设施和工商业建设,从而改善民生、带动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本轮城中村改造集中在少数城市,拆建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预计多以原地房票安置为主,货币化安置比例低,消化存量住房有限。
实施主体:城中村改造强调以市场化为主导,引入多元化融资主体,社会资本将作为重要主体,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参与主体或主要为城市更新经验丰富、资金较为充裕的央国企开发商。而棚户区改造以政府主导,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
投资体量: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总投资额为4.4万亿元,按照5-7年的建设周期计算,每年平均投资额为6300-8900亿元,弱于此前棚改高峰期年均1.8万亿的投资规模。
“城中村改造”资金如何解决?
结合广东、上海城中村改造情况以及政策层表态,我们预计社会资本是重要主体,央国企打头阵,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与棚户区改造资金主要来自政策性金融支持有明显不同。财政资金主要发挥杠杆支持作用,但规模较为有限,且对项目选择较为严格,较为突出保障性安居、产业园区属性。考虑到当前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空间与力度均有限,按照每年6300-8900亿元的投资体量测算,每年需要撬动的社会投资在5000-7000亿元左右。
风险提示:城中村改造推进不及预期;市场主体参与程度有限。
发布日期:2023-08-03
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光大证券研究